
前天「在家離世」講座順利完成,聽眾比預想人數多,萬分感恩。
有幾點思考,很快寫寫跟大家分享。
就在蒐集資料和數據的時候,我一直在想為甚麼臺灣人會有近四成是在家離世,為甚麼落葉歸根(或至少形式上回家)對他們而言是要堅持的,而我們不是?
我聽過一個悲哀的故事,就是長期病患的父親跟兒子交代:「如果有天忽然在家暴斃,記得要把我拖出門外。」對樓價的擔憂,彷彿比性命還重要,但我理解,畢竟他半生勞碌,就是為了那百尺的空間。
策劃過那麼多次「在家離世」,其實我還沒有遇過家屬問樓房的事,但如果有,大概我也會說:「在家安詳自然的死亡,不應該是凶宅。但若然你有這個擔憂,還是找我安排一般的殯儀吧。畢竟,病人和家屬的共識和意願是最重要的。」
「在家離世」是為著彼此都能得到「心入面嘅平安」而付出勇氣和陪伴的決定,半吊子的意志,其實難以做得平安順心,會被「返醫院」的想法一直纏繞。
上次我還提過有兩個研究值得一做,其一是「觀念的流變」。譬如凶宅的概念甚麼時候紮實?與鼠疫後的公立醫療系統陸續成熟、報張傳播、影視作品、70s經濟起飛條件等等有沒有關係?認識「忌諱」的生成邏輯,會有助我們消減這些觀念的負面影響。
另一個是,我跟馮醫生都有提及,在我們遇上的個案絕大部分都是非常peaceful,我一直覺得除了病人的心理狀態,或許家屬在過後也較少遺憾、比較容易過渡哀傷,如果有學者從事相關研究,我也樂意協助。
最後便是在政策倡議方面。要在未來推動「在家離世」,讓它變成基層家庭也可以負擔的選擇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行,特別在降低成本方面,可能要牽涉到法例或政策的變動,所以希望在場的大家可以幫忙傳播。雖然可能是以十年計的時間,但我相信,我們是會朝著那一天進發的。
#在家離世 #殯儀 #政策倡議
發佈留言